清华大学张兴教授:测量学的前沿进展:从纳米尺度物性到早癌

发布时间:2024-11-20设置

报告题目:测量学的前沿进展:从纳米尺度物性到早癌

报 告 人:张兴(清华大学教授)

报告时间:20241122日(星期五)上午10:00—12:00

报告地点:化学与化工学院逸夫工程馆四楼会议室

主办单位:化学与化工学院/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

 

报告人简介:

张兴教授:1988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。1989年任东南大学讲师,1990—1991年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后,1991—2005年任日本九州大学助理教授、副教授,2005年至今任清华大学航院工程热物理所教授、所长。主要从事微纳尺度测量、新能源高效利用、医工交叉等研究。获日本机械学会热工学国际成就奖2021),日本传热学会学术奖(20212008),国际传热传质中心“Hartnett-Irvine Award”(2018),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(20182007),亚洲热物性研究重大贡献奖2013),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(2011)等奖项,发表ScienceJoulePRLNature Comm等期刊论文400余篇,国际会议特邀报告60余次,负责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、国际重大合作项目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、科学仪器专项各1项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,面上2项。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(2014.11—现在)、传热传质分会主任(2009.11—现在);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热物性专业委员会主任(2017.05—现在);亚洲热科学与工程联合会理事长(2022.10—2024.09)、副理事长(2015.11—2022.09)、评奖委员会主席(2015.11—2022.09)和创始会士(Founding Fellow2021—现在);国际传热传质中心执行理事(2010.08—2022.12)和科学理事(2008.01—现在);国际传热大会常务理事会主席(2018.08—2023.08);多个国内外主流专业杂志副主编和编委等。

 

报告摘要:

随着电子器件的小型化和集成化发展,如何实现纳米尺度物性精确检测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。一方面,尺度效应将同时对材料的多种物性参数产生影响,揭示不同参数之间的关联影响须开发一体化的综合测量方法;另一方面,纳米材料的物性显著受到界面影响,揭示界面影响机理须实现原位检测。针对上述难题,报告人提出了综合T型法和原位双波长闪光拉曼(DFR)方法。综合T型法通过交直流混合检测,首次实现了同一纳米线材9种物性参数的综合测量,并消除了辐射和接触热阻的影响,进一步开发的H型法还可用于热、电整流测量,发现MoSe2-WSe2横向异质结具有显著的热、电同步整流效应。DFR方法则通过时—空—频一体化测量,实现了一维、二维悬架/支撑纳米材料和各向异性材料热物性的高精度检测。基于高时空分辨率和双波长可消除荧光影响的优势,DFR方法已推广至早期癌症的精确诊断,实现了病灶的精准成像和基于血清的癌症筛查。学科交叉将为前沿热测量方法带来更多新可能。

返回原图
/